-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未来乡村,舟山践行“千万工程”的新探索
储昊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7月26日 第 06 版 )
□储昊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千万工程”将工作的重点直指农村,整治乡村风貌,树立乡村模范标杆,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针对浙江农村“脏、乱、差”这一现象,总结提出“千万工程”来破解浙江农村发展问题。舟山这些年来,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建设的殷切期盼,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努力打造“海岛样板”乡村,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舟山经验。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指示的内涵
“千万工程”本质上是对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建设、人文建设等提出阶段性的目标,通过阶段性的目标,合理引导乡村进行阶段性改造。目前梳理政策文本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整治环境阶段,从2003年“千万工程”观点的提出,到2008年《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意见》文本提出,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改造农村基础设施、住房风貌。第二个阶段为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表明“千万工程”从基础环境治理转为对“美”的追求。第三个阶段是共富阶段,202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千万工程”由局部乡村富裕转向整体乡村共富。从2003年至2022年,浙江省政府支持“千万工程”的资金从6亿元增长到264亿元,涨幅高达44倍,累计投资超3000亿元。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现乡村风貌从“脏、乱、差”到环境基本整洁,村民生活水平从中得到有效改善。围绕乡村整洁有序,推动乡村自主进行乡村整治,浙江省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方式,对乡村进行“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整治”环节进行专项资金的奖补,各级财政针对未整治村每村补助不少于22万元,已整治村不少于10万元落实财政补助资金,调动乡村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极大改善乡村基本面貌。目前浙江农村已全面实现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全覆盖,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
“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推进乡村产业乡村生态协同发展,以产促美,提升村容村貌。乡村发展另辟蹊径,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产业不断涌现,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实现收入稳步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431元增至37565元,实现收入跨越式翻倍增长。产业协同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创收效应显著,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营收占50万元以上的达51.2%。新业态产业带来乡村的经济效应,促使当地对乡村风貌进一步升级改造,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截止到2022年全省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乡村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打造一村一景的美好图景。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立足乡村现有资源禀赋,打造各具风貌样板村庄,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助力村民共同富裕。从2003年至2022年,浙江城乡收入比从2.43降到1.90,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涉及村民物质层面需求,更要关系到村民对文化的汲取。立足乡村独有历史文化,浙江省政府全力支持乡村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对于重点村落实保护资金不低于500万元,保障重点历史文物传承,强化本土文化自信。此外,还聚焦文化礼堂建设,满足农民精神需求。2019年省政府支出90亿元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与管理机制构建,实现全省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满足大部分村民的日常文艺追求。
二、兴村于岛,舟山接续践行“千万工程”理念
2023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一直以来舟山将“千万工程”作为乡村工作推进的主线,利用乡村独有的海岛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气息,助推旅游产业与当地优势产业相结合,打造一批既有产业发展优势,又有生态环境特色的未来乡村,走出一条海岛乡村蓬勃发展的探索之路。
以业兴村,落实产业“生根发芽”。充分发挥农业的主导地位优势,整合土地要素资源,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提升农业整体生产效率。新建村党总支打造“村+企业+农户”多方主体合作管理模式,分散市场经营风险,吸引更多农户自主参与新建村的产业建设。目前成立新建生态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股权的形式实现利益机制的合理分配,已经引入卡丁车、素质拉练等项目,进一步激发各方主体开拓新项目的积极性。从2015年到2023年,新建村累计接待游客3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8亿元,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舟山普陀区黄杨尖村积极探索路下集市打造,以常态化的市集活动吸引众多年轻群体分享打卡,充足的客流量不断衍生新潮品牌,在乡村创客提供优质服务与游客享受服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2021年共招引乡村创新业态20余家,吸纳当地村民灵活就业100余人。同时农户销售通过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累计销售农产品价值1000余万元,形成乡村创业业态集聚的良好局面。
以美兴村,描绘海岛“亮眼底色”。有效利用海岛风光区位优势,将海的蔚蓝,树的嫩绿、花的火红,勾勒海岛风光图。嵊泗县奇观村村如其名,以随处可见的传统海岛风情景观,颇具时尚艺术的“打卡点”,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奇观村凭借优异自然风景建设当地特色的海岛民宿,截至2022年8月全村民宿已达86家,高品质省级银宿1家、市级最美民宿2家。目前奇观村将美景的覆盖面从白天自然景观延伸到夜间海岛美景,在中心区域打造“海角一号”广场休闲生态区、“海鲜一条街”美食区,进一步释放夜间经济潜力。嵊泗县田岙村以色彩艳丽的大型渔民画闻名遐迩。海洋养育着田岙村村民,同时海浪、暴风也肆虐着村民。村民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对海洋的爱与恨交织在壁画中,记载着过去的历史。田岙村以十二鱼汛和民间故事《神鼠山传说》为主题,引导村民自创渔民画,在中心街绘制约300米渔民画长卷。此外,田岙村投资兴建渔民画创意体验馆,吸引众多高校美术院系创作团队和民间艺术爱好者,将渔民画的美传播给更多受众。
以文兴村,谱写文化“源远流长”。挖掘历史古迹背后的文化故事,寻找乡村文化源头,民风民俗才能经久不衰。小沙街道庙桥村细耕“三毛”文化IP,开展同人文化品牌活动,扩大“三毛”文学的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三毛”文学的爱好者、研究者前来实地参与活动。此外,“三毛”IP孵化出“小沙女共富工坊”,其中女工通过掐丝珐琅、布织等非遗手作产品,给产品附加额外的文学价值,实现文学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截至2023年6月“小沙女共富工坊”已经带动30余人增收,其中专职从事相关非遗手作产品生产的女工年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岱山县涂口村通过展现海水煎煮、板晒、滩晒的工艺流程,将海盐文化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游客。涂口村建立约300平方米盐文化体验馆,将围绕以海盐为中心,落实盐文化体验、盐雕等特色项目,形成海洋文化研学产业区,2022年度涂口村以文化促发展,经营性收入已达380万元。
三、进一步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舟山对策
一是开发海岛适配型项目。在保障海岛资源开发在合理范围内,鼓励海岛村发展海上观光体验,以“渔民+游客”形式,通过渔民对游客讲述乡村的历史变迁,让游客切身领略海岛的风土人情,同时为渔民提供灵活的就业岗位,实现村民与游客双赢。开展水上竞技娱乐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娱乐项目,充分发挥海洋幅员辽阔的优势,打造水上排球、水上竞速等特色项目,培育当地居民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且盛大的活动还能激发游客参与兴致,打造海岛标志性运动品牌。
二是构建海岛宣传窗口。立足舟山自身形成具有辨识度、有规划的海岛宣传方案。落实海岛宣传于“味”,舟山处于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寒暖流交汇于此,形成天然的渔场。海鲜品类众多且肉质鲜美、回味无穷。借助网络平台窗口,将舟山美食通过云体验方式,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擦亮舟山海鲜这块“金字招牌”。落实海岛宣传于“景”,舟山群岛岛上风景各有千秋,精品海岛将带给游客不同的海洋体验。将宣传方式通过优质服务形成游客之间良好口碑,将舟山美景以“人传人”的方式提升海岛景色吸引力。
三是打造海岛文化地标。文化地标展现城市历史与精神风貌,也侧面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文化地标是一种时代印记,舟山文化地标建设过程中,要契合自身的海洋文化背景,凝聚本地人的共识,提炼当地文化精神,提升地域文化价值。文化地标是一种历史的回顾,舟山文化地标建设中锚定独有历史文化,成为该段历史的“专属代言”,挖掘历史的内核精神融于舟山这座城市发展,提升舟山在全国知名度。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