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黄杨尖村:留得住乡愁 望得见发展
石艳虹 滕忠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7月23日 第 03 版 )

摄影 记者 陈逸麟
□记者 石艳虹 通讯员 滕忠平
7月骄阳似火,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入村主道上一片阴凉。路旁两排20年前栽下的大香樟,如今枝繁叶茂。这条主道,见证着黄杨尖村变美、路下市集开市,也见证着一拨又一拨游客慕名而来。
黄杨尖村下辖路下徐、庙后两个自然村,现有常住人口1200余人。
2003年,浙江省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黄杨尖村留得住乡愁,看得见美丽,望得见发展,烟火气、文艺范在这里汇聚,曾经的无名乡村上演了一场美丽嬗变。
乡土味+现代化管理,推动村庄焕新
如今的“网红村”,20年前还是一个普通小村。
“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村集体收入来源,家家户户种植水稻、玉米、番薯等农作物。”黄杨尖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嘉骏回忆道。出生于1991年的他对儿时故乡的印象并不好:不富裕、房子旧、垃圾多,车子很少,有也开不进村。读书的时候,他曾暗暗发誓,要走出这个小村庄。
今年上半年,他选择回到故乡,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亲身感受村里的蜕变,他打心眼里认为,农村大有可为。
沿林荫大道入村,沿路坐落着一栋栋黑瓦白墙的老房子,房前还有一畦畦菜园;街头巷尾,“二八大杠”自行车、锄头、老电视机等老物件打造出一处处乡村小景;在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店里,能体验米酒酿造、活字印刷等老技艺;村里有煨土鸡、青饼作坊,沿街摊位还摆上了番薯干、梅干菜等老底子美食……步入黄杨尖村,品得出乡味,望得见乡愁。
乡土味的村容村貌,“搭配”的则是现代化的精细化管理。
林荫大道一侧路边,有一处环境卫生村规村约和考评情况公示栏。村规村约里明确,各家要做到房前屋后保洁、无“四乱”现象、庭院整洁、垃圾分类正确、畜禽圈养规范、自觉遵守公共卫生秩序等。
旁边的公示栏内,是新出炉的2023年第2季度“门前三包”环境卫生考评情况,路下徐区域324户常住户,户户在列,标着红色球的代表考评优秀,蓝色球代表达标,黄色球则为不达标。
“村民现在都做得很好,你看这条路上多干净。”徐嘉骏指着干净整洁的入村主道介绍,日常村干部会走街入户检查,及时将每家每户的情况记录、晾晒,对个别“黄色球”住户进行批评教育。
2020年来,黄杨尖村还相继打响了“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并开展三线落地等基础设施改造。
没有“围墙”的创业园,成就美丽经济
近日,浙江公布首批29个精品乡村市集,舟山两个市集榜上有名,黄杨尖村路下市集便是其一。
去年6月25日起,路下市集开市,目前已举办10余期,每一期均会根据传统节气和当下潮流,策划不同主题,频频出圈。最为火爆的是今年4月上旬的“咖啡生活节”,来自岛城内外的40余家专业咖啡品牌店齐聚路下徐(见图)。为期两天的活动,共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
乡村有特色,方能吸引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如何和城区实行差异化“竞争”?黄杨尖村找准了突破点。
“路下市集爆火的背后,是黄杨尖村正在打造的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展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傅颖凯告诉记者,市集开市同天,“小岛你好”舟山市乡村创业基地在路下徐投运。
“业态要新潮,就需要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年轻人创业,资本薄弱,市集就是一种低成本试水的好方式。”傅颖凯介绍,路下市集的摊位很“吃香”,40个摊位的总报名人数经常超过200人。
通过路下市集,展茅街道目前已储备了近300名准创业者。各类业态,随时可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5·公路咖啡生活馆”是黄杨尖村网红商铺之一。打理这家咖啡馆的是一对90后创业夫妻。他们正是从最初的后备箱游走到市集巡展,最终选择扎根路下徐。现在这家店已发展为围绕咖啡,拓展湘西美食、艺术展览、社交等多功能的生活体验馆。
让创业者落户无后顾之忧,路下徐乡创基地给予落户创业者房租减免、创业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距离“55·公路咖啡生活馆”不远处的“台爸王”台湾美食馆,顾客盈门,老板娘王建娜正忙着备餐。这家餐馆由台胞经营,出售卤肉饭等地道台湾美食。
“节假日客人不会少的。”忙碌间隙,王建娜告诉记者,只要周末有市集活动,生意都不错,上半年的“咖啡生活节”引流效果最明显,营业额一天超万元,“不只有我们家,大家生意都蛮好。”
平日里,食客时多时少,但王建娜夫妇的压力并不大。根据路下徐乡创基地的扶持政策,商户创业按营业额抽成,不收取房租,这大大减轻了创业者的压力。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如今,一条烟火气、文艺范十足的美丽经济带已然在黄杨尖村铺展开来。每半个月左右举行一次市集活动,常态化引流、孵化创业者。42家覆盖休闲、文创、餐饮、文化等业态的店铺已落地开业,年底预计超过50家。2022年,黄杨尖村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
家门口享美好生活,串珠成链打造共富带
“外面大改造,我们家里就开始小改造。”思乡农家乐老板娘徐文素快人快语。农家乐就开在自己家,餐桌摆在院子里,她任大厨,主推原汁原味的农家饭。
思乡农家乐是黄杨尖村最早的一批农家乐。2019年,村容村貌美了,城里人争相来“打卡”。展茅街道当即成立乡村振兴公司,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
当时,徐文素在鱿鱼市场的工厂里烧饭,虽然心里没底,但还是决定试一试。现在的她,由衷觉得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家门口赚钱,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不用天天跑去给人打工,幸福指数提高了!”徐文素笑得一脸幸福。
“村里现在是好,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村道的石凳上,村民们正排排坐乘凉。谈起眼下的生活,77岁的陈松林连连夸:日子过得好了,村子改造得漂亮了,每年老年人还有福利发。
在发展美丽经济的过程中,黄杨尖村积极盘活闲置民房,建立“村集体+公司+经营户”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形成“一地生五金”共富模式,构建“土地流转得租金、股份分红得股金、入园就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订单派工得酬金”的共富分配机制。如今,黄杨尖村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
2022年,黄杨尖村集体收入达86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00万元。去年,村里每人分红保底150元,部分人根据股权分到了450元。614名60周岁以上老人,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4个传统节日都会收到村里的慰问大礼包。
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惹人羡。如何让先富进一步带动后富?一条共富带已在谋划中。
傅颖凯介绍,共富带将沿黄杨尖山一侧延展,南起干施岙,经上潘孙、路下徐、庙后,向北延伸至林吴。下步将通过做精路下徐、重振干施岙、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发新的秘境田园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打造共富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