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海洋体育产业 壮大舟山海洋经济

王裕桂 傅纪良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7月22日 第 02 版 )

帆船跳岛拉力赛

冲浪

冲浪

  □王裕桂 傅纪良/文 张磊/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舟山海洋体育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海洋体育产业。这是放大舟山区位优势、锻造发展长板的必然选择。构建全民体育、全季体育、全域体育特征的海洋体育产业,是壮大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的新领域、新抓手,是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中谋定海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一、舟山发展海洋体育产业的潜力与目标

  1.舟山发展海洋体育产业潜力巨大

  舟山海岛众多,海岸线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不仅文化资源丰厚,海岛、海岸、海滩、海水、海风、海浪等都是优质海洋体育资源。用好舟山得天独厚优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体育产业,潜力巨大。但从目前舟山海洋体育产业现状在看,存在海洋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失衡、低端产能过剩等原因,跟中高端市场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还存在海洋体育活动平台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海洋体育 +”区块链业态的融合不深、赛事引入不够、海洋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短板。根据国际体育分析机构Sportcal的数据,全球体育产业为GDP的年平均贡献率可达2%—3%,舟山这方面的数据还偏低,因此,舟山市体育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通过打造体育舟山、活力舟山、健康舟山,既可以提升舟山群岛新区品牌影响力,也可以集聚舟山人气,促进舟山群岛新区聚人聚才,更可以壮大舟山海洋经济,助力海洋城市建设。

  2.明确舟山发展海洋体育产业目标

  舟山发展海洋体育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意义。应把握舟山发展的时与势,赋予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新内涵,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极。按浙江省创新、改革、开放三个“一号工程”一体推进的要求,强力推进舟山海洋体育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舟山海洋体育是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化前景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

  增加海洋人才就业机会。舟山海洋体育产业是基于海洋资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涉及到航海、潜水、游泳、帆船运动、沙滩运动、海钓等多种形式的海洋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海洋作业、设备制造、旅游服务、培训教育等相关人才的支持,可提升就业机会和创业发展空间。

  推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员,舟山海洋体育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产业发展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提升城市形象,彰显舟山海洋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推动海洋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海洋体育产业,将海洋文化与现代海洋城市发展高度融合,提升舟山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承,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以体育促健康的平台,创新和丰富海岛文化、健康文化。

  二、舟山海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谋划海洋体育产业“h”型纵横向发展格局

  基于舟山海岛跨岛自然资源,以海洋体育旅游、竞赛和健身为核心功能,吸引大资本、大机构进入,实现集约、高端、特色发展的“大区域、大项目、大产业 ”新格局,打造主题互补、季节互补、功能互补的整体运营态势。打造嵊泗—衢山—岱山—舟山本岛—金塘的跨岛长纵向“I”骨架,以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岛的短纵向“I”骨架,以舟山本岛作为横向“一”骨架交会连接,最后形成小写的“h”型的现代海洋城市海洋体育总体发展格局。

  2.构建海洋体育产业“一四五”空间结构

  以“海洋体育产业”为核心,创建沪杭宁舟“时尚赛事与消费创新都市圈”,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一中心、四区块、五基地”海洋体育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一中心”是舟山海洋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四区块”是舟山本岛区块、普陀区朱家尖东极海域区块、嵊泗枸杞岛海域区块和岱山大鱼山海域区块。“五基地”是海岛休闲娱乐基地、海洋运动培训基地、海洋健身养生基地、海洋旅游文化交流实践教育基地和海洋体育竞赛基地。

  3. 形成海洋体育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 “1+N”产业链

  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现代海洋花园之城”是舟山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标志。以赛事为纽带,延伸海洋体育产业链。实施以一个海洋体育核心产业为主线,以N个如旅游、餐饮、住宿、船舶、交通等辅助产业为重点,打造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海洋体育产业链。在税收、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海洋体育设施建设,培育海洋体育高层次人才,发展海洋体育旅游、体育健身、康复疗养、海岛拓展、水上运动体验等产业消费新场景,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等。

  4. 打造舟山海洋体育特色的“6+N”赛事体系

  依托海岛地域环境、海洋文化和旅游资源,赋予舟山“海陆空”全方位发展海洋休闲体育的条件,打造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的“体育赛事+”海洋赛事体系。全方位打响海洋特色鲜明的水上运动、滩涂运动、水陆运动、水空运动、岛上运动、时尚运动6大系列运动和N个如帆船、沙滩足球、划骑跑、风筝冲浪、海岛定向、桨板等具体赛事。

  三、舟山海洋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高水平、高标准的适合不同群体和场景的海洋运动场馆。建设综合性海洋运动基地,提供游泳、冲浪、帆船等多种海洋运动设施和服务,重点建设以朱家尖水域为核心的“全国水上运动中心”,建设10家水上休闲运动特色培训基地。按照休闲运动码头的三级建设模式,新建、改建、扩建公共船艇码头或停靠点10座以上,建设朱家尖西岙帆船帆板运动码头基地、嵊泗游艇、帆船、划骑跑公共码头。加大对户外露营基地、沙滩场地设施、海洋体育公园、海岛定向越野、海岛野外生存、运动驿站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海岛之间或海洋运动场馆之间的交通运输设施。

  2.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沪甬舟一体化”体育发展合作,在体育赛事共享、公共体育服务同城化、体育训练协作、体育人才流动、体育组织合作、体育产业平台共建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合作。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参与,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引导社会资本踊跃投资体育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举办及组织参与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可以在舟高校建立海洋体育产业专业,启动体育人才强基行动,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能级,扩大社会体育人才规模,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海洋体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在规划立项、行政审批、财政资金、养护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培育新兴体育服务业

  开展航海、潜水、游泳、帆船运动、沙难运动、海钓等多种形式的海洋体育项目。推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品牌,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海洋体育的体验,同时开展海洋意识教育。优化产业布局,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实施梯度推进与点—轴开发共进的方式,实现海洋体育产业的协同和区域联动效应逐步完善和拓展产业链。

  4.创新体育赛事运营模式

  将体育融入生活,以“海洋体育+旅游”“海洋体育+健康”“海洋体育+教育”“海洋体育+科技”“海洋体育+社区”等模式,创新舟山“海洋体育+”系列品牌运行模式,打造国际化高端品牌赛事、国家海洋体育全民健身基地、海洋体育休闲体验活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健身运动、探索海洋体育AI运动竞赛模式、沉浸式虚拟仿真电竞运动等,全面促进群体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

  5.弘扬海洋体育文化

  重视对海洋体育文化、海洋民俗体育活动的挖掘整理、宣传弘扬和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舟山船拳、拔蟹笼、攻淡菜、抛缆绳、爬桅杆、赛龙舟、浮潜体验、海底探险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播和推广,讲好舟山海洋体育故事与海岛旅游相结合,促进海洋体育产业和民生生活的融合。让现代海洋体育不仅成为现代海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展示,也成为现代化先行的创新之举、海洋体育人士的竞技平台,还将满足民生新需求、打造文化新源泉。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