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消费”热潮来了,看他们是如何抉择的

俞浙前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3 版 )

  □记者 俞浙前

  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后高考消费”的热潮袭来。

  在这场“后高考消费”中,我市准大学生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他们有的为自己的兴趣买单,趁假期多学点一技之长;有的早已准备行囊即将去领略课本外的远方,进行一次丰富而有益的充电;还有的提前融入社会,为将来的人生做规划和铺垫……

  他们在选择中塑造着自己的消费观,看似是一次消费,实则像是一种全新的经历,一个极具意义的开始。

  为兴趣买单,让人生之路拥有更多选择

  近日,岛城被晴热高温包围。

  新城万阳花园,19岁的余睿(化名)在家里的车棚间,光着膀子做木工。小伙子满头满脸都是汗,沾着木屑和粉尘,与20天前坐在考场上的学子判若两人。

  与一般木工不大一样的是,他的工作台前放着正在拍摄的手机。他一边做着手工,一边展示着自己的成果。手机一旁,放着他从网上淘来的一排排工具、木工书籍。一本摊开的书上显示着细致的榫卯结构图解和样片。

  “这次考得还行,所以我爸赞助我买了这套木工工具,花了好几千元。”余睿笑起来有些憨厚。“我舅舅是做木匠的,小时候我就喜欢跟在他旁边看。但我觉得他做的东西都太过简单了,不管是柜子、床,还是桌凳,大多方方正正的,拿钉子一敲就完事。我要做的不一样,想学习这种榫卯工艺。”余睿说,榫卯结构这种古老的工艺,对于理科生来说充满吸引力。

  高中那几年,余睿经常利用空闲时间琢磨木工手办,或者帮父母拼个网购的柜子之类。但他觉得那些只是小玩具,不够自己研究。而那时候,父母也不支持他花很多时间在学业之外。于是,研究木工的想法被他挪到了高考之后。

  “人家考完了买新手机、新电脑,他没提这些要求,只是说要买木工工具。”余睿的爸爸开始也不以为然,觉得买点工具花不了多少钱,可儿子说出来稀奇古怪的工具需要很多,足足花了好几千元。后续的各种木料、板材也是花费不菲。“这些工具的使用,是他小时候跟着舅舅学的,倒是都会用了。”他说。

  “我报的是设计专业。如果以后赚不到钱,我想还能靠木工谋生。”余睿说得很坦然,他觉得,如果能把兴趣作为谋生手段,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所以如今在这方面投资一把,还是很值得的。

  余睿的选择也正是“后高考消费”现象的一种——为自己的爱好买单。近年来,基于就业压力,技能培训、兴趣拓展等成为一些学生有目的性的选择消费。虽然有些培训、兴趣的花费甚至要超过旅游、电子产品的额度,但基于“艺多不压身”的理念,很多家长对这种消费也给予很高的支持度。

  正如余睿的爸爸所说:“做木工也不是什么卑微的事,属于有社会需求的正当行业,比窝在家里打游戏强多了。所以,他爱玩这个,我会支持的。”

  拓展视野,进行一次丰富而有益的充电

  高考刚结束,贺叶(化名)的假期计划已经出炉了——旅游+探险。

  他的旅游计划与一般人不同。别人喜欢跟团,走成熟的旅游路线,吃喝游购娱一条龙放开了嗨,而他与同学相约,走舟山的偏远海岛。

  “身为一个舟山人,我去过的舟山海岛寥寥无几。除了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很多海岛只听其名,未见其貌。这次,家里给我3000元,我打算去走10座海岛,看看这些小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家住定海檀东颐景园的贺叶说,自己对小岛的向往,来自老师的讲述。他的老师出生在嵊泗绿华岛,偶尔会跟学生们讲起那里的蓝海、鱼鲜、民俗。有些东西与贺叶的所知迥然各异,令他悠然神往。

  “舟山虽然是我的家乡,可我对这里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有些地方,听别人讲是不会明白的,一定得自己去看看才知道。”贺叶说,“我喜欢这种探险的感觉。”

  前段时间,他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告诉同学,大多数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很多人,就算读到高中,也没有什么机会独自离家旅行的。爸妈会担心我们的安全。但现在,我们毕竟也是成年人了,应该独立一些。”贺叶说。

  他告诉记者,这次3个男生一起组团行动。同时,他们还买了一批露营装备,做好了在海岛当“野人”的准备,到时候就算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也可以凑合着住一晚。同时,他还准备了各种摄像器材。“也许,我们能在小岛上拍一些情景剧。”他说。

  贺叶的毕业旅行计划,已经超脱了随大流的范畴。但叶贺的父母还是选择支持:“孩子已经大到要离开家的年纪了,愿意出去走走,有自己的计划,那肯定是好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大事件’,我们期待看到他的旅行记录。”

  融入社会,为职场生涯作规划和铺垫

  刚参加完今年高考的小夏,这些天并没有放下书本,而是在实体书店和网店淘了一批初中的教辅书籍,正在认真备课。这是她暑假里为辅导亲戚家的几个孩子做的准备。

  高考结束后,小夏没有为自己的成绩忐忑不安。她的学业一直表现优秀,在这次高考中,她发挥正常,取得的成绩与预估相差无几。即便如此,她对自己未来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还是有些茫然。

  鉴于此,她求助于父母,希望在长辈的协助下完成对未来生涯的先期规划。“我爸妈之前对我的学业比较关注,我们之间也能够很好地交流沟通。当我想到未来规划的问题,就希望能从长辈那里得到解答。”小夏说,自己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而高考分数也足以支撑她去理想的高校选择学科。但在“规划学业”和“规划职业”的优先项选择上,她遇到了困惑。

  小夏的父母有一定的学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她的学业也有既定规划。因此,在填报志愿的当下,他们所注重的并不只是“某专业有多热门”或者“什么才是前景广阔的行业”,他们希望孩子能清楚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擅长的方向在哪里。

  “虽然从时间上看,是先读书再工作,但在逻辑上,却是先设定职业目标,再制定学业规划。”小夏的父亲告诉记者,在“是否需要高考后立即接触社会职业”的问题上,家庭成员专门商讨过几次。

  “立刻进入工作岗位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商量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尽量去跟各种各样的人多接触,学习交流和沟通技能。”夏先生说,因为之前学业压力重,孩子几乎多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已经严重缺乏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和技巧。“所以,今年暑假我们打算让她辅导亲戚家孩子的初中课业。”他说。

  夏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方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出于多方面考虑。首先,因为是亲戚,所以人身安全能够有保障。其次,跟相对熟悉的人先接触,也能让孩子慢慢适应与人沟通,避免因陌生造成的尴尬。另外,要辅导的几个孩子虽然年龄相仿,但辅导功课这件事,其实最考验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自己会是一回事,能不能把道理讲透,让别人能接受是另一回事。这种沟通技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是相当有用的,应该尽早培养起来。”夏先生说。

  很多同学选择游山玩水令小夏很羡慕,但她认为,自己去辅导弟妹的功课也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她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想法,能让弟妹感受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读书这些年,我学到最多的是控制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动向。所以,这个假期我会规划游玩的时间,但并不是说走就走的那种。”小夏说,“我觉得可以借助与亲戚们的交流来克服我的‘社恐’。虽然我性格还算开朗,但之前接触的人少,还是有些抗拒和陌生人打交道的。今后大学的几年时间,我也会尝试更多地与人交流,尽量接触社会面,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作铺垫。”

  记者手记

  “后高考消费” 学会选择很重要

  近些年,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后高考消费”也迅速升温。但其中,大多数消费集中在吃喝游购娱等方面。

  据网易教育的调查显示:从高考结束到上大学这3个月内,考生平均花费1万至2万元,包括准备上大学的物品、旅游、日常娱乐、技能学习等。

  有研究者认为,引发高考后消费热潮的,是对高中阶段辛苦努力的“补偿心理”,是一种释放行为,需要尽量避免攀比和过度铺张浪费。

  “后高考时期”只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可以让孩子们在持续的紧张学习后适度休憩,加满油后再出发。

  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学习方式和生涯规划缺乏了解,仅靠大学里一两场新生见面会或若干场“大学生活如何过”的报告,并不能满足广大新生现实而又具体的需求。

  对于准大学生而言,度过了高考后的休整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际,距大学开学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时,他们不妨为自己做一个“中大衔接”的安排。

  高中至大学阶段的规划对个人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这一时期,适当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在技能、素质方面增加一些消费投资,其实也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能够让未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精彩。

  对于每个准大学生来说,学会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