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山岛:“一座码头”的夺冠之路

陈斌娜 胡园园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1 版 )

洋山深水港全景 嵊泗县洋山开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供图

2003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设初期,码头尚未成形 通讯员 包仁泉 摄

2023年,堆满集装箱的洋山深水港码头

  □记者 陈斌娜 胡园园   

  港,巨轮穿梭;桥,车轮滚滚。 

  火热的7月,踏上嵊泗小洋山岛,入眼,港区码头皆是一览无遗的集装箱堆场,色彩鲜艳、整整齐齐。

  打开地图,曾经那个偏远落后的小渔村,如今已成长为世界大港。弹丸之地的巨变,是之前小洋山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正是2003年,他考察了嵊泗小洋山海域。这一年,是舟山开启接轨上海“蓝色通道”的起点。

  20年风雨历程,浙沪携手共赢,“东方大港”一路成长。2022年,上海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舟山立足自身优势,与宁波携手发展,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

  舟山的海,舟山的港,孕育了两个“世界冠军港”,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待字闺中,弹丸小岛崛起东方大港

  6月13日,海上薄雾缭绕。东海大桥上车来车往,无论是回上海的家,还是进入小洋山港区,人们行色匆匆。

  应瑛,便是他们中的一员。20年前,因洋山港项目开发,岛上居民搬离了小洋山,成为了上海人;应瑛更是有幸进入港区工作,成为小洋山港成长的见证人。

  当年,岛上以舟为车,牧渔为计。如今,桥通八方,港兴万家。

  这样的巨变,让人始料未及,但也有迹可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座寂寂无名的小洋山岛就被上海所青睐。

  随着船舶大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长三角地区急需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装箱枢纽港。没有深水港,始终是上海的“心头之痛”。

  8米深的黄浦江,对巨轮来说,只能算是“羊肠小道”,虽经整治加深到了12.5米,但也到达极限。

  “先天不足”的无奈,上海只能将装载数千标箱的国际巨轮“拒之门外”。想抢回“巨轮”,选址修建大港,迫在眉睫!

  然而,上海区域内的已无深水岸线!将视线转向相邻的浙江,上海踏上寻新港之路。

  小洋山岛毫无悬念进入了专家和决策者的视野:地处江海交汇处;海域普遍水深超15米,最深处达90米;离国际航线仅104公里;北距上海南汇芦潮港仅32公里;南至宁波北仑港约90公里……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非小洋山岛莫属!

  1995年5月,上海“备战”建港。洋山深水港项目的大规模前期选址论证工作,正式展开。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由沪浙合作,在小洋山岛南侧建设洋山深水港。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洋山港建设项目立项。

  开山筑路、吹沙成陆、跨海造桥……2002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开工。小洋山岛,迈出了走向世界冠军的第一步。

  伴随着弹丸小岛的崛起,应瑛也从一名社区工作者变成港区工作人员,年薪从最初的1.5万元,如今已增至20万元。

  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从小洋山起步,舟山将上海港的溢出效应内化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发展优势。

  浙沪两地的“你来我往”间,人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涌动,开始呈现出长三角的新气象。

  跻身全球,集群效应成就世界冠军    

  “港”望未来。自小洋山岛开发建设打下第一根桩,所有人都在期待。

  礼花绽放,彩球飞舞,锣鼓喧天……2005年12月10日上午,洋山港一期码头“开港通桥”,洋山保税港区揭牌成立。 

  这一刻,定格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苍茫的东海烟波上,32.5公里长的东海大桥如长龙跨海卧波,蜿蜒伸展;整个港区犹如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横空出世;87万平方米的堆场,集装箱堆积成山;码头岸线绵延千余米,5个10万吨级的泊位正敞怀迎客……   

  这一刻,小洋山人孙佩芬一辈子不会忘:

  搬离3年,那个一眼就能望到边的小岛,足足大了6倍之多;曾经的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开阔的堆场;原来的小渔港,码头岸线被“拉长”到千余米;靠泊的小渔船也变成了大山般的巨轮……

  这一刻,上海洋山深水港,赫然出现在世界的海洋版图上,开港次年就跻身世界大港之列。

  上海欣喜,舟山期待!小洋山岛的港区建设步伐越迈越大。 

  2005年6月,洋山二期开工,年设计吞吐量210万标箱,2006年12月开港;

  二期开港,三期上马,两年建成,年设计吞吐量相比二期不止翻了一番。

  2010年,上海港突破2907万标箱,一举超越新加坡,跃居全球第一。

  夺得世界冠军不是最终目标,一直保持世界冠军并不断超越自身才是前行的方向。

  2014年10月,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工,年设计吞吐量630万标箱,朝着全球规模最大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奋进。

  占地面积最小,海岸线最短,吞吐能力超越了前三期。2017年底,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应运而生。

  在四期码头工作的孙佩芬,为自己能在这里工作自豪:无人码头,24小时作业,人工成本下降70%,效率提高了30%……

  2021年9月,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被“复制”到以色列海法新港,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从一名普通集卡司机,成为技术岗位管理者,今年42岁的应朝立,见证了洋山港的夺冠之路: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拥有7.95千米深水集装箱码头岸线,23个干线集装箱泊位;拥有70多条航线,与世界500多个港口通航;年作业天数在340天以上;2017年突破4000万标箱;2022年增加到4700多万标箱,连续第13年蝉联全球第一……

  桥的跨越,路的互通,心的相连,长三角一体化图景愈加清晰。

  拥江携海,握指成拳锻造“硬核力量”

  登上小洋山观景台极目远眺,整个洋山港的雄姿尽收眼底:

  南面是1~3期码头;往北,是正在施工的北侧集装箱支线码头项目。这是去年6月,浙沪两地再次握手的最新成果。

  在嵊泗县洋山开发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唐平波眼中,这意味着小洋山岛的又一次出发。

  当洋山港不断刷新自己“履历”时,宁波舟山港同样在积攒“资历”。

  梅雨时节,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码头。云雾中,塔吊密集挥舞、集卡川流不息。

  去年,宁波舟山港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完成年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合则两利,协同共赢。与小洋山岛一样,宁波舟山港的崛起,源于两地“强强联手”。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舟山调研,明确提出“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并亲自擘画推动两港一体化发展。

  2005年12月20日,宁波-舟山港管理委员会成立,宁波舟山港正式启航。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波舟山港考察时强调,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

  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已今非昔比。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东海之滨,崛起两个世界冠军港,舟山,不负使命。

  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强化江海河港口联动……拥江携海,面向未来,全力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舟山接续奋斗,为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贡献“舟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