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山岛:“一桶油”的蓝色链变

刘浩 陈逸麟 应红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6月29日 第 01 版 )

6月7日下午,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岙山基地2号码头,迎来了7.5万吨级的“羚羊座”油轮

2003年的岙山岛全景

2023年的岙山岛全景

  编者按: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20年来,“八八战略”像一把金钥匙,指引着舟山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八八战略”深入贯彻到舟山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本报今起推出“‘八八战略’在舟山·岛屿的回响”系列报道,选取8座有代表性的岛屿深入采访,记者进渔村入渔家,访企业上码头,捕捉小岛蝶变的精彩故事、探寻奋楫竞舟的生动实践、倾听潮涌千岛的激情回响,以8座岛屿为“小窗口”,展现舟山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励全市上下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

  □记者 刘浩 陈逸麟/文

  通讯员 应红枫/摄  

  6月,梅雨时节,烟雨蒙蒙。

  登上舟山岙山岛望远亭,远眺,巨轮来来往往,激起点点白浪;近看,巨型储罐林立,码头繁忙有序。

  岙山,原名“懊山”,相传,古人取名时有“懊悔”之意。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条件,被国资央企一眼相中。

  1989年12月31日,中化岙山石油基地工程打响开山平基第一炮。由此,岙山闪亮登场,朝着中国最大的石油中转基地华丽转身。

  2005年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登上这座小岛,那时舟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一期项目正在兴建。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岙山,彼时的二期基地已初具规模。

  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打好基础!围绕“一桶油”精心谋划、统筹推进,这是岙山的使命;

  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让“一桶油”持续链变,创造“无中生油”的奇迹,这亦是舟山的使命。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就是要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以岙山岛为原点,不断改革创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激活油气产业链的蓝色链变。

  “一桶油”在岙山入罐,崛起石油中转基地,舟山跃居中国油气吞吐量第一大港

  6月7日下午,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岙山基地2号码头,迎来了7.5万吨级的“羚羊座”油轮。

  身着制服的“羚羊座”油轮船长李伟下船后,跟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这里泊位实在太忙了,船都在排队”。

  现年47岁的中化兴中岙山基地职工胡佩燕是土生土长的岙山人,她见证了这座码头从冷清到繁忙的过程。

  翻开一本本档案,岙山的成长史,与胡佩燕的记忆重叠在一起——

  1993年2月,岙山油品储存基地投产。10年后,油品吞吐量突破1亿吨。

  2003年,“八八战略”落地,岙山的发展,可谓“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年,“岙山—册子岛—镇海”原油管道工程开建,石油运输实现“管线中转”,接轨长三角步伐加快;

  次年,中化岙山接卸各类油轮1500多艘次,吞吐量2497.8万吨,创下了年度新纪录;

  2007年10月,长峙至岙山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与本岛连为一体的岙山,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0年,总投资6.6亿元的中化兴中六期扩建项目开建,2年后,14座崭新耸立的燃料油储罐建成,基地商业储备总罐容达到297万立方米……

  李伟说,每一次经过舟山港域,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一座座小岛上,油储罐日新月异,更能与超级油轮不期而遇。

  9000艘次,4000万吨,1800艘次……年油轮进出数、年油品吞吐量、万吨级油轮进出港数,在岙山不断刷新。

  以岙山岛为原点, 2021年,舟山港域实现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1.33亿吨,跃居中国油气吞吐量第一大港。

  岙山,已不再是“懊山”!

  “一桶油”在岙山出罐,探索体制机制改革路,舟山闯出“无中生油”的奇迹

  在中化岙山基地中控室,透过大屏一道道光亮的“毛细血管”,能清晰地看到,油品在这里有序地流动。

  6月5日上午,RADIANT STAR耀星轮停靠1号泊位,约10万吨保税油缓缓卸入C-13号储罐;6月10日中午,驳船“通银5005”稳稳靠泊,巨大的输油管接入船舱,油泵轰鸣……

  “通银5005”船长沈祎是上海人,1997年开始涉足保税油行业。5月底,他从中化岙山基地提油3000吨,加满了洋山港的2艘集装箱货轮。

  “以往,每次只能给一艘船加油,加完后回来销单,再接第二单。”相比以往,沈祎坦言,这是舟山与时俱进带来的“福利”,突破政策限制,从“一船一供”到“一船多供”“跨关区直供”,舟山保税油加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加注量从最初的每月几十吨到现在的每月2万吨左右,沈祎的亲历,亦是保税油供油体制机制突破的历程。

  岙山岛犹如探路者,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2011年,中化岙山基地保税油料进出库量达833万吨,货物总值达58.7亿美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油品库;

  2014年4月,舟山正式启动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建设,赢得国际贸易竞争主动权;

  同年7月底,从中化岙山基地出发,“壹鼎7”号油船跨越了杭州、宁波两个关区,开展外轮供油业务,开启了我市首单保税油跨关区供应业务……

  向制度要创新、向改革要红利。岙山岛的多个全国第一和首单,亦是舟山一路乘风破浪的写照——

  2017年5月,舟山在全国率先为地方企业颁发经营资质牌照;2018年,又率先尝试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加工贸易业务。同时,着重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做文章,围绕保税油主体准入、混兑、供应、储存、接驳、通关、加注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累计形成46项创新成果。

  正因如此,舟山保税油加注企业从以前的5家增加到现在的18家,保税油年供应量从106万吨提升至去年的602万吨,年均增长34%,排名从原十名以外迈入全球第五。

  进口、储运、加工、贸易、交易、服务……依托完善的油气产业链,舟山顺势打造区域能源贸易消费结算中心,推动中石化船供油总部、中石油低硫燃料油出口结算中心等总部落地,已累计集聚各类油气企业1.3万余家。

  从调拨基地到供应中心,“一桶油”的链变,在舟山这片蓝海上正呈现“乘数效应”。

  “一桶油”在岙山链变,带来思想解放破解痼疾,舟山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生态

  3月27日凌晨1时,在秀山东锚地,供油驳船“新科16”稳稳靠上利比里亚籍“VEGA SONG”轮,加注1485吨保税低硫燃料油。

  “即加即走”,至此,舟山保税燃油加注进入全天候。

  在保税油领域的深度耕耘,只是舟山“一桶油”链变的其中一环。

  20年来,舟山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从东海之滨的小岛,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2011年6月30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成立之时是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扛起为国家试制度的使命担当。

  此后,舟山在“开发开放、先行先试”中敢闯敢拼,破除体制机制痼疾,闯出一片新天地。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累计形成269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125项,3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7项在省内复制推广;2003年,全市GDP实现171.82亿元;到2010年,达633.45亿元。

  建立了适应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舟山如鱼得水。

  这些年,舟山敢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油气交易体制,创新推动贸易自由化,创新国际海事服务模式,谱写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些年,舟山坚持项目为王、产业招商,举办“项目攻坚 实干争先”现场会,推动各地各部门比作风、拼干劲,比成效、争一流,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这些年,舟山深耕海洋、向海图强,坚持高起点、大格局谋划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创新,全力支持东海实验室建设,开拓了海洋科技发展新领域;

  这些年,舟山专班运作、合力攻坚,启动“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展现各美其美、岛岛共富的海岛新图景。

  2021年,舟山GDP达到1704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去年,全市GDP实现1951.3亿元,8.5%的增速居全省第一。

  感恩奋进、实干争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奋力谱写现代海洋城市新篇章……这场蓝色链变于舟山而言,仍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