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渔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机制

胡细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6月21日 第 06 版 )

  □胡细华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而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浙江海岛渔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较于城市,无论是富裕程度还是发展水平,都存在不小差距,渔农村无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块短板,也是重中之重。2023年2月,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舟山调研时,强调舟山要闯出一条海岛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子。打造海上美丽“大花园”,走好海岛渔村“共富路”,描绘了海岛渔业发展振兴、城乡美好生活的蓝图,舟山要为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海岛示范。

  一、海岛渔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情势所迫、恰逢其时。显然,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实现共同富裕,而在于如何实现、遵循什么路径实现的问题。作为“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共享”“分阶段富裕”的共同富裕,实现方式和路径很重要。海岛渔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要突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渔农村、偏远海岛、困难群众倾斜,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从国家层面上看,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应对国际复杂多变形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理想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20年底,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但海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从省域层面上看,浙江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性系统性地落实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从群体层面上看,渔民是特殊的群体,也是“三渔”问题的主体,渔民共同富裕其实质是渔民的转型发展问题,即如何进行产业转型、身份转型。在新发展阶段,“渔民”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妥善处理。

  二、当前海岛渔民共同富裕的前沿研究与局限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注共同富裕的主要热点问题,一是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不少专家都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推进共同富裕的依据和价值、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卓有深度的论述。不少学者对沿海“三渔”的转型和渔民扶贫工作提出了自己见解,他们将渔村渔民的转型发展分成五种不同的模式,并认为渔村发展进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二是聚焦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海岛渔民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部分专家表示目前的沿海渔业渔民组织自治存在缺陷,应当创新渔业制度,强化奖惩机制来振兴基层自治组织。有专家以山东扇贝产业为例,认为沿海渔业产业振兴要注重成本效益,完善价值链条;也有人认为中国海洋渔业最终要从近海渔业转向深远海的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如何认识共同富裕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专家主张发展滨海旅游作为沿海渔民的脱贫重要手段,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有的认为渔民致富要通过创新发展体制、加快产业融合、构建生态屏障等方式;还有的提出“沿海渔村振兴计划”、优化经营管理,利用海洋渔业保险管控等手段来保证沿海“三渔”转型与产业扶贫的衔接。有专家阐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理论品格、时代特质,并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系统建构的七大要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渔民问题主要是压缩过剩的捕捞能力,其研究主要围绕如何采取减船措施以控制捕捞能力,对因减船而失业的渔民实施一定的政策补助。如哈丁用“公地悲剧”分析渔业自由转入导致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唐纳德·巴博的推拉理论,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城市预期收入理论等对分析渔民市民化问题有借鉴价值。国外学者对海岛渔民共同富裕的研究较少,他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仍然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立足微观或者宏观层面论述国家或者个人如何实现财富的增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福利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私有制导致资本主义财富积累速度加快,但是高福利的国家依旧会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总的来看,当前关于沿海渔业、渔民与渔村的转型发展以及渔民的扶贫脱贫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具体。存在的局限和未来可拓展的研究空间主要有,一是从渔民共同富裕的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少,渔民共同富裕研究要素相对单一。对渔民共同富裕与渔业振兴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关于渔村共同富裕与沿海渔民“身份转型”之间的联系研究不足。二是分析解决渔民致富的思路主要从微观侧面、解决的枝节层次入手。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从整个大社会系统的视角去分析,没有从渔民的特质入手,尤其缺乏对整个渔民阶层在社会分层、分化及新发展阶段层面的分析。三是西方经济社会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效率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认为贫富差距本身是一件“坏事”。西方共同富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财富的增长与社会福利问题上,归根结底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辩护。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因而不可能有共同富裕。

  三、海岛渔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推进举措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渔村。海岛渔民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渔村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如何走好共同富裕的渔业发展振兴之路等等,是科学界定海岛渔民共同富裕内涵的基本问题。

  科学构建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一是共同富裕对象的拓展。过去渔民常常“隐藏”在农民之中,所以要特别关注渔民群体。二是共同富裕内涵的拓展。从单向度的物质财富增长向物质丰足、精神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多元拓展。三是共同富裕的方位的拓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进程将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相结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全面克服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偏差。共同富裕不仅要解决渔村收入问题,而且要丰富渔民生活、拓展精神文化,是物质与精神文化全方位的“富裕”,只有促进渔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才是高质量的共同富裕。一是共同富裕不能理解为“劫富济贫”;二是共同富裕不是“重切蛋糕”,而是要“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三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朝夕之功”就能实现。

  精准明确“共同富裕”的核心和抓手。一是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对象,要重点瞄准渔村低收入群体。二是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内容,要着重解决收入分配、公共保障、居住环境和文化生活的“短板”问题。三是共同富裕发展的重点工作,要抓好补短板工作,突出渔村渔业的优先发展事项,优先考虑“三渔”干部配备,增强“三渔”发展领导力;优先满足“三渔”发展要素配置,提高“三渔”要素配置效率;优先保障“三渔”资金投入,实现“三渔”政策普惠;优先安排渔农村公共服务,补上“三渔”公共体系“短板”。

  加快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渔农村流动。通过三渔转型与产业振兴“双轨”并行,促进渔业繁荣和增加沿海渔民收入,既做大做好“蛋糕”,又切好分好“蛋糕”,还要奉献分享“蛋糕”,扎实推进渔民共同富裕。推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渔农村扩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将教育与就业的优先发展重点面向渔农村,加强渔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渔村劳动力的就业优先,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推动渔业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渔业经济,积极推进渔民市民化,完善渔村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共同富裕的公共政策体系,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